刚刚多家银行回应!事关存量房贷利率ku酷游下调!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07-16 23:25:51

  存量房贷利率能否调降一直备受购房者的关注。当前存量房贷与新增房贷利率存在较大利差,叠加理财收益、存款利率下行和楼市持续调整等因素,住房贷款提前还贷成“热潮”,存量房贷利率调降的呼声高涨。

  在7月14日举办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或者是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

  央行表态后,第一财经记者联系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等多家银行客户和信贷经理,他们中的多数回应称,关于存量房贷降息,“没有接到相关政策,仍按照原有签订合同的利率来执行还贷政策”。

  居民“提前还贷潮”从去年以来就备受关注。对此,邹澜在日前的发布会上表示,“个人住房贷款发放和同期商品房销售规模直接相关,还款则是来自于借款人的收入或者其他资产的配置调整。”

  他表示,“这种现象对住房需求并不构成影响,它是一个居民资产配置的调整。”他解释道,尽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了0.45个百分点,但因为合同约定的加点幅度在合同期限内是固定不变的,前些年发放的存量房贷利率仍然处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这与提前还款大幅增加有比较大的关系。

  邹澜还介绍,今年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累计发放3.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发放超过5100亿元,对住房销售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上半年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8%,比上年同期低107个基点,亦是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

  而在近年房贷利率调降前,过往发放的存量房贷利率处于较高水平。按照中证鹏元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整理,2018~2021年,全国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均高于5.4%,最高达到5.7%,与当前的新增房贷利率水平存在着较大利差。

  对央行的发声,业内人士认为银行可以尝试。“个人住房贷款是银行优质的、存量规模巨大的资产,近来的‘集中提前还贷潮’会对银行的资产产生巨大影响,但如果能商议降低存量利率以减少住房贷款提前还贷,建议银行要抱着开放的态度。”一名公募基金宏观经济研究员对记者说。

  具体的举措上,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可有两种做法,一是直接降,即变更合同条款;二是间接降,即贷款以新换旧。“降存量房贷利率对银行特别是大行而言,是当下痛苦但长远有利的选择,可在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的同时,约定一定期限内借款人不得提前还款。”

  业内也有观点鼓励跨行“转按揭”。但董希淼认为,贷款置换原则上应限于本行,不应鼓励跨行置换。

  某国有大行的信贷经理对记者表示:“存量贷款下调和提前还贷都会对银行的经营造成巨大压力,但不调整恐怕也比较难,估计会讨论此事,但后续还得看具体的政策是否能出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份,全国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3%。商品房销售额49787亿元,增长8.4%,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1.9%。

  邹澜表示,个人住房贷款发放和同期商品房销售规模直接相关,还款则是来自借款人的收入或者其他资产的配置调整。今年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累计发放3.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发放超过5100亿元,对住房销售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景气指数”)为94.56,从2022年5月下滑至今。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412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7%。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15.9%。1—5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4644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9%。

  华南地区多位银行基层信贷人士也表示,目前的确还存在利用其他低利率贷款来部分置换房贷的情况,难以完全遏制。

  浙商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梁凤洁认为,6月份居民短贷同比多增632亿元,反映居民消费持续修复以及银行加大消费贷投放;居民中长贷同比多增463亿元,与6月较弱的房地产销售情况背离,超市场预期。

  居民中长贷新增量超预期,判断背后主要有两方面因素:6月份提前还贷情况缓解,支撑居民消费类中长贷同比降幅收窄甚至同比多增(中长期消费贷主要是按揭);银行加大居民经营类中长贷投放填补按揭缺口,2023年1月以来居民经营类中长贷持续同比多增。

  7月14日,广发银行某分行资深大客户经理对财联社表示,当前房地产行情低迷的运行状态,预计将持续一段时间,央行希望在时间和空间寻找平衡。长期利率差距过大,ku酷游包括存量房贷与新增房贷利率、存量房贷利率与市场平均收益率的倒挂,的确对银行运营有影响。

  邹澜表示,今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总体略微减少,这主要是因为理财收益率、房贷利率等价格关系发生了变化,居民使用存款或者减少其他投资提前偿还存量贷款的现象大幅增加。

  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上半年,人民银行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96%,比上半年同期低25个基点;新发放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18%,比上年同期低107个基点。

  财信证券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上市银行营收同比增速为1.41%,较2022年提升0.7pct.,上市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2.37%,较2022年下降5.22pct.,较2022Q4下降3.8pct.。

  财信证券分析师周策认为,23Q1银行业净息差1.74%,首次跌至合理水平以下;ROE为9.3%,已无法支撑行业内生性资本补充。若LPR单边下调,将会进一步加剧银行经营压力,进而影响信贷投放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未来资产端、负债端利率的同频联动式的跟随下调或是常态,预计净息差下行空间不大。

  周策测算,为了维持7%的资产增速,在30%分红率的条件下,ROE需达到10%,才能不依赖外部融资,完成内生性资本补充。2022年银行业ROE为9.3%,已无法支撑行业内生性资本补充。

  据李宇嘉地产笔记分析,前几年之所以愿意接受“高利率”,目的是用高成本资金,撬动收益率更高的资产。

  现在,形势完全变了,房价持续下跌近两年,全社会形成继续下跌的预期。于是,上面的逻辑就不存在了。一旦房价不涨了或下跌了,按揭买房就不划算。加杠杆买房,就更不划算了。

  这也是为什么,貌似在一夜之间,大家不愿意贷款买房了。房地产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重,从2016年46%的最高点,一下降到2022年的3.4%,今年一季度楼市回升,也仅为6.3%。因为,贷款买房不划算。这也是为何?去年以来各地二手房挂牌量创新高、提前还贷风起云涌。

  所以,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一定程度缓解提前还贷、缓解二手房挂牌增量,但不会逆转这一大趋势。除非房价停止下跌,甚至出现上涨预期,提前还贷、二手房挂牌量不断增加的趋势才会逆转。但目前来看,热点城市每月二手房交易量低于新增挂牌量,房价止跌的难度比较大。

  这其中,除了提前还贷,还有二手住房抛售、转为低利率的“经营贷”等等。去年以来,各大城市二手房交易量明显大于新房,二手房价格表现也明显弱于新房(跌幅大于新房)。近年来,为了纾困中小微,推出房抵经营贷(该产品利率低于按揭利率),导致经营贷置换房贷。

  所以,7月14日央行新闻发布会提出鼓励银行“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有贷款”,或者叫变相“转按揭”(购房者重新申请低利率贷款置换高利率房贷),其实已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了。很简单,“利率差”摆在那里,银行有发放经营贷的任务,房子抵押比较安全,何乐而不为呢?

  它意味着,蛋糕在变小。对于银行来讲,“资产越来越荒”的经营环境下,房贷还是优质资产。这时,必然会有银行跳出来,降低LPR的加点水平,以争夺客户。既包括以低利率争取新客户办理按揭,也包括以低利率吸引其他行客户来办理“转按揭”,以置换旧的贷款。

  笔者翻了一下按揭合同,对利率调整是这样讲的,“本合同利率需调整的,调整后的利率以调整日适用的LPR值为基础,利率加减点数按本合同约定执行。利率调整日适用的LPR值为调整日前最近一次发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数值”。也即,LPR不变,下调加点水平。

  7月14日,央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LPR累计下降了45个基点,这是自上而下的“降利率”举动。未来,住房信贷市场将进入存量时代,除了自上而下的“降利率”(LPR还会下降),自下而上的存量房贷“降利率”,即抢占存量资源的“争夺战”,估计很快就会打响了。

  最后,我们再琢磨一下央行表态:“考虑到我国房地产供求关系已发生深刻变化,过去市场长期过热阶段陆续出台的政策存在边际优化空间。”这说明什么?楼市长期过热时期,房价上涨、预期高涨,那时居民具有承接高利率的内在激励。这个过程逆转了,行为也就逆转了。

  所以,居民提前还贷,抛售二手房,贷款买房意愿下降等,看似不合理,但其实都是必然的结果。银行是市场化导向的机构,当按揭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从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银行的经营行为,也必然跟着转变。以低利率获得客户,是未来每一家银行最基础的营销手段。

  放在更大的环境下,各行业的经营回报,以肉眼所见的速度收敛,我们要与高利率彻底说再见了。同时,“降成本”已经在全社会开启,比如油车置换为新能源汽车,消费越来越简约,手机使用的周期拉长等等!由此可见,不是银行要不要降利率的问题,而是不得不这么做。

  本刊文章及图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本刊发表文字、图片作品并不代表本刊立场观点/部分采用稿件因故无法联系作者,如有侵权请移步后台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