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酷游地产启示录|泛海控股:破碎的金融梦
栏目: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3-12-14 07:17:15

  ku酷游在和投资人重新签订协议后,万达商管的上市对赌协议危机暂时解除。不过,曾驰援万达的卢志强及其一手打造的“泛海系”却没有等来好消息。

  *ST泛海(泛海控股)近日公告称,公司预重整期间的临时管理人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经调查发现,泛海控股作为上市公司已不具备重整可能,并申请北京市一中院终结泛海控股预重整程序。

  预重整程序终止,叠加泛海控股今年第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负值,使该公司股票面临财务类强制退市风险,或加入退市房企阵营。

  但严格意义上说,泛海控股已不算是房企。2020年,其所属行业分类由“房地产”变更为“金融”,那一年,来自房地产业的营收占比降至15.19%。外界常说的“泛海系”,也主要指金融板块。

  早在2014年初,泛海控股就开启了由单一房地产企业向涵盖金融、房地产等业务的综合性公司的转型。此后,泛海在金融领域实施了一系列大胆投资。巅峰时期,泛海控股总资产超2000亿元。

  作为“泛海系”的掌舵人,卢志强1952年出生于山东威海,1985年“下海”创业。1998年,卢志强旗下的光彩事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借壳上市。此后,经过股权变更,公司股票简称从光彩建设变为泛海建设。

  房地产一度是泛海的主营业务。到2013年,泛海建设的房地产销售收入为人民币58.44亿元,公司项目分布在北京、武汉、上海、深圳、杭州、青岛、大连及美国洛杉矶等多个国内外城市。

  2014年初,泛海控股董事会作出企业战略转型发展的决策,由单一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向涵盖金融、房地产、战略投资等业务的综合性控股上市公司转型,公司名称也变更为泛海控股。

  仅2014年,泛海便收购了民生证券约73%的股权(后来持股比例一度达87.65%),发起成立民间投资平台公司中民投,并参与增资大股东旗下信托平台民生信托,间接持有25%股权。在香港市场,泛海控股则收购了李嘉诚旗下的和记港陆71.36%股权,即后来的中泛控股。

  2015年,泛海控股收购香港上市公司时富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40.71%股权,并以不多于17.85亿元收购民安财产保险有限公司部分股权,进军保险业。

  2016年,泛海又斥资75亿元增持民生银行,并投资设立民生金服控股、增资民生期货等。

  卢志强重返台前,也展现了泛海控股发力金融领域的决心。2014年1月,卢志强的泛海建设董事长任职期满,韩晓生接任,期限为三年。但仅仅一年多后的2015年5月,卢志强重新当选董事长。同时,来自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背景的多名高管进入董事会。

  新董事会对泛海控股的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设立十一个职能管理部门及八个产业集团总部。其中,八大产业集团涵盖互联网金融、保险、证券、信托银行、资本投资、电力、房地产开发和不动产投资管理。时值中国企业“出海”热潮,泛海也加码海外资产,陆续收购了美国洛杉矶、夏威夷等地的地产项目,及印尼电厂项目、美国通用金融公司(Genworth)、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等。

  从收入规模及构成看,泛海的转型是成功的。2014年,房地产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超75%,金融证券业务占比则为20.4%。2017年,金融板块营收首次超过房地产板块。到2020年,房地产业务营收占比已下降至15.19%。

  2014年到2020年,泛海控股的营收规模从80.8亿元增长至140.6亿元。

  “奢侈”的收购行为也伴随着高昂的代价。自2014年转型以来,泛海控股的负债总额快速攀升,并在2018年底达到了1836.7亿元。虽然当年泛海的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但其资产负债率仍然保持在80%以上。

  2017年,泛海布局的房地产和金融业都面临政策环境的变化。当年年初,房地产调控深化,市场交易随后降温。同时,随着对各种金融乱象的打击,严监管成为金融领域的主题,并延续到2018年。

  受政策环境影响,2017年泛海控股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大幅减少74.2%。到当年年末,泛海控股的短期负债(一年内到期)约为335亿元,公司现金流仅为180亿元。

  祸不单行。踩雷武汉金凰珠宝80亿元假黄金案,加剧了泛海的困难,也被认为是公司债务危机的导火索。

  2020年5月,民生信托收到武汉金凰珠宝质押黄金检测结果,一桩83吨假黄金案由此揭开。金凰珠宝凭借这些表面镀金、内部成分为铜合金的假黄金共获取了金融机构约200亿元融资,其中民生信托涉及40.74亿元。

  在多方压力下,民生信托及其他涉事信托机构对投资人进行垫资兑付,这也导致泛海控股2020年度计提约25.2亿元信用减值损失,占其利润总额的比重达56.1%。

  叠加对海外部分项目及商誉计提减值准备、武汉房地产项目受疫情影响收入未达预期、汇兑损失,泛海控股于2020年由盈转亏。

  此外,民生信托还多次“踩坑”,遭遇了“中建五局萝卜章事件”、新华联债券逾期、宝能信托违约等一系列事件。

  除去踏空的因素外,泛海旗下的金融业务盈利能力并不理想。例如,2019年至2020年,保险业务是其最大的营收来源,但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59%、2.82%,远低于其他业务板块。随后两年,这一指标则为负值。

  2019年初,泛海控股将“捂”了十几年的北京泛海国际居住区1号地块和上海董家渡项目出售给融创,彼时泛海称,这标志着“公司地产业务去化进入实质性阶段”。但明眼人一望便知,回笼资金才是其更迫切的需求。

  2021年初,武汉的一宗项目被转让,总价为30.66亿元。此外,泛海控股还将浙江项目及多个海外项目出售。

  金融资产也被出售。以被视为“泛海旗下最优质金融资产”的民生证券为例,由于对山东高速的12.6亿元债务逾期未还,今年3月,泛海控股持有的民生证券34.71亿股股权上架法拍平台,起拍价约58.65亿元,最终国联集团以91.05亿元拍下。叠加此前的主动出售行为,截至今年6月底,泛海控股持有的民生证券股份占比已降至31.23%。

  另外,泛海控股持有的民生信托、民生银行等金融资产股份也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了出售。

  房地产具有较强的金融属性。实施转型后,泛海的金融业务就一直作为地产业务的资金池而存在。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虽然泛海的地产业务规模并不大,但仍然受到影响,并导致关联方的融资出现违约。

  2022年4月披露的一则诉讼信息,将泛海控股与民生信托之间的债券交易公之于众。

  作为泛海控股信托计划受托人,民生信托购买了“20泛控01”、“20泛海01”、“20泛海02”三笔债券的本金合计19.844亿元。其中,“20泛控01”仅面向合格机构投资者发行,另外两笔为私募债券。

  由于“履行原因”,民生信托要求泛海控股提前清偿三笔债券本息并行使股权质押权,并要求中国泛海、卢志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目前,诉讼进展为“强制执行中”。

  民生银行也牵涉其中。今年1月20日,民生银行北京分行公告称,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将泛海控股旗下的武汉中心大厦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武汉中央商务区股份有限公司、泛海控股,及民生银行副董事长、非执行董事卢志强提起诉讼。

  据民生银行2023年半年报,截至6月底,其来自泛海集团及其关联企业的贷款余额为211.94亿元,是所有关联方贷款中规模最大的。其中,上述两家武汉公司共计70.18亿元未按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

  “泛海确实有风险,民生银行采取了加固债权以及压降敞口的策略,对存量业务追加抵押物和担保。”民生银行副行长袁桂军在今年三月的业绩会上表示。

  10月,北京金融法院判决武汉中央商务区公司偿还贷款本金30.46亿元以及相应的利息、逾期罚息、复利等。

  以上仅是泛海控股来自关联方的部分诉讼,泛海控股还有大量来自非关联方的诉讼。截至今年11月28日,除已披露过的诉讼、仲裁案件外,泛海控股及其控股子公司连续十二个月内累计诉讼、仲裁涉案金额合计约5.63亿元,占其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绝对值)的10.30%。

  泛海控股表示,受重大诉讼影响,控股子公司武汉公司、民生信托、亚太财险等公司的部分股权或其名下部分财产被法院采取冻结、查封等措施,公司资产安全面临较大威胁。这些资产查封冻结,又进一步阻碍了泛海控股的资产出售计划,自救在一定程度上被打了死结。

  2023年4月,泛海控股被债权人狮王资产申请重整及预重整,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决定启动预重整,并指定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担任泛海控股预重整期间的临时管理人。12月初,临时管理人认为泛海控股已不具备重整可能。据此,北京市一中院决定,终结泛海控股预重整。

  与此同时,今年前三季度,泛海控股营收65.6亿元,同比下降26%,归母净利润继续为负。这使得已经戴上“*ST”帽子的泛海控股面临财务类强制退市风险。

  据媒体报道,“泛海”这一名称来自明朝心学家王阳明所作的七言绝句《泛海》;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诗作展现了作者面临艰难险阻时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