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酷游当下关于房地产的几个严重误判
栏目: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3-07-13 04:25:14

  有人说,高房价导致生育率降低;有人说,只有房价降下来,人们才敢消费,最近还有人提出,救房地产就是重回泡沫经济……

  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些观点?近期,世联行地产董事长陈劲松针对这些话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发人深思。

  人口问题是这些年“专家们”唱衰房地产的理由之一,比如“房地产长期看人口”。这就导致了一个矛盾的死循环论证:“房价高导致人口下降,人口下降导致房价下降!”

  这里有个“逻辑”问题,即“在此之前,就是此因”。我们的“房价高”,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成为调控的对象了,而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放开二孩”就是这几年的事,生育率早就降下来了,也就是说,“房价”不应该为“放开二孩”之前的生育率低背锅。

  如果街头采访,好象也是,比如“按揭还款负担重”,这又出现了第二个“逻辑”问题:“消费者永远要求降价。”就如同你采访菜市场买菜大妈,问希不希望猪肉降价一样。

  生育率问题,不能“简单归因”,更不能用“房价-收入比”简单来看。比如,欧洲城市无论大小,生育率普遍低,房价也普遍比我们的低,但收入普遍比我们高,按“房价收入比”算显然完全说不通。

  事实上,完成工业化之后,生育率普遍存在下跌的情况,和房价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欧美是这样,日韩也是这样。

  如果房价下跌有利于结婚生子,怎么解释日本90年代初和中国香港97之后曾发生的房价大幅度下降,生育率创历史最低的情况?

  有人说,当消费者月收入大部分还房贷,客观上挤压了消费的能力和空间。因此,只有房价降下来,人们才敢消费!这话说的有理有据,斩钉截铁。消费不振,房价就是罪魁祸首了。

  一个论断是否正确,在自然科学里简单多了,就是可以重复做实验来检验;社会科学因为变量太多,实验起来成本太高,用逻辑来论证。社会上普遍对经济学家评价不高的原因,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最后都不理。

  但是,这个“房价下跌有利消费”却不同,因为这是有真真正正的“社会试验”的个案,完全可以及时得到验证,那就是闻名全球的“鹤岗实践”!

  鹤岗的房价跌到了地板,鹤岗人们的消费比下跌之前提高了多少?这是最佳的反证。

  首先,房子是不是消费?当然是!而且还是最基础的“衣食住行”四大之一!我们不能一方面说“房住不炒”,否定房子的金融属性;另一方面连消费属性也一块儿否定掉,认为买房子就是来“炒”的吧?

  买房不仅是人生中最大的消费,而且大多是负债消费(提前消费),这虽然使许多人非常反感,但从人一生的消费来看是非常合理的:20-30岁发生人生中最大的消费(交友、职场、结婚、生子),而当期收入是不高的,只能用未来的收入支撑。房地产的金融属性(按揭)不正是支撑了这最大的消费吗?

  有人说鹤岗不能说明问题,人口、产业流出的城市怎么能用来说事。好吧,1997-2000年的中国香港,房价下跌近乎一半,中国香港的大众消费上来了吗?

  反而上万群众上街,反对当时政府的“八万五”保障房供应政策。前车之鉴如果还不能说明,那么2023年的当下,各城市房价开始有了下跌的趋势了,但百姓的消费提振了吗?

  经济学家约翰·慕斯对投资和消费有个最著名的理论就是“理性预期理论”:人们所有的经济行为取决于对未来的理性预期!

  近日疯传要出大招“救市”,房地产股票一度大涨,招来网上一片骂声,甚至许多经济学大咖都分成两大对立阵营,“救”还是“不救”成了一时热点。

  “救”的理由简单明了:在“资产负债表衰退”已经发生的当下,为了克服“通缩”,必须“救”这个关乎80%个人资产和上下最长产业链的行业。

  “不救”的理由就是一句话:不能重回泡沫经济的老路!更简单,而且理直气壮。

  看到网上传出来的“救市大招”,无外乎就是取消核心城市的“双限”(限购、限价),降低“首付”和“房贷利率”。

  不管叫不叫“救”,现在都要回答:出了这些大招后,房地产市场会不会重回泡沫经济的老路,房市热情重燃,房价重新上涨,中国经济会不会“一鲸起,万物萧”?

  回答“当然不是”倒是容易,但更容易引起特别无意义的争论,什么“利益集团”说、“阴谋论”等等,让你没地方说理去。

  讨论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房地产是“复杂系统”这一行业本质。

  房地产市场和总体经济都一样,不是一个可以还原为某种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简单模型系统,而是各市场要素高度关联和交互的复杂系统。复杂系统都有什么特性呢?

  就是“总体”,不是“部分之和”,用房地产的例子来说,就是“不能算数统计”。比如一个城市平均房价上升,还是下降,与“个体”就没什么关系。豪宅上升,拉升总体房价,与刚需房价下跌并行不悖。

  ku酷游

  这么多年,怎么2023年大家就感觉“变天”了呢?因为市场本身发展起来就不是线性的、简单的“双限”和“利率”决定的,这是复杂系统的主要特征。

  凡简单系统的事都是“可逆”的,但今年放开了“三道红线”,为什么民营开发商就是不“加杠杆拿地”了?想回到“泡沫时代”?

  4、封闭一个复杂系统导致“热寂效应”,也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说的“熵增定律”。

  当把市场准入、买家准入、贷款准入、产品准入、价格准入……等条件施加在一个市场中,哪怕不是房地产市场,看看会怎样?目前市场的情况不就是这样吗?

  换句话解释就是,让市场“死”的必要条件就是封闭,但这不是让市场重新泡沫的充分条件。

  关于城市前途的讨论,网上热闹非凡,总结下来一句话:哪里制造业形成产业链集聚,哪里就有前途,否则无可避免地进入空心化。

  城市扩张还是收缩的话题,在规划界、地产界和政府政策导向上是近年的热点,而且“收缩”的案例比比皆是,影响相当大。比如政策导向,明显地偏向引进产业,尤其是热门和“卡脖子”行业,当然全是硬核高科技和制造业。

  其实这是个“似是而非”的结论,特别容易产生偏颇,而那些“收缩城市”在全球城市发展中无一例外正是被这种理论带进坑里的。

  资源型城市(鹤岗为代表)就不用说了,美国底特律、中国攀枝花、德国鲁尔……想当年哪个城市不是制造业强市?哪个没有形成产业链集聚?

  反而极力想避免的那些个“空心化”城市,比如东京、中国香港、伦敦、纽约,怎么这么“空心化”了,城市却能够不断演化,而且永远赶在世界城市前列呢?

  制造业当然是城市得以从小到大的基础,因为只有城市才能满足大规模制造业的需求,这无需论证。

  大规模制造业正如大型工厂,只是生产的环节,是商业循环中最简单且最可计划命令的环节,但并不是最重要的环节。

  马克思说,从商品生产到商品交换中,交换才是完成“最惊险的一跳”!不止“交换”,创意、研发、中试、定型、市场、金融、合约、展示、推介等,这些构成产业链最为重要的部分,而这些部分当然更是城市的核心功能。

  理解城市如果只当成“工厂”,是目前最大的误区,如果没有城市在二十年前的“北京退二进三”,“上海腾笼换鸟”,还是在城中心干工厂,现在的情况可想而知,土地价值将严重扭曲。

  城市是怎么来的?简・雅各布斯在《城市经济学》中揭示了城市有一个最本质的功能:就是服务业,而非制造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都是如此,并无例外。

  而衰败城市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以“大工业为基础”,服务业严重依赖其他城市;而且小型创业、创新型企业比例偏低;且没有自由创新和金融、法律服务支持。

  以厂兴市者,必随厂衰亡。有意思的是,建厂容易,服务业升级确不是计划和命令来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分级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能使市场扩张,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哪怕工厂“退三进四”,“退五进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