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工2022年年度ku酷游董事会经营评述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07-12 22:55:10

  报告期内,公司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抢抓市场机遇,强化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圆满实现年度既定目标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

  1.整体发展质量持续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01.20亿元、同比增长12.31%,利润总额23.03亿元、同比增长27.69%,净利润18.32亿元、同比增长29.67%,归母净利润13.80亿元、同比增长25.94%,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创优夺杯再获丰收,全年获鲁班奖2项、国优工程奖2项、黄山杯25项、李春奖等行业优质工程奖9项。品牌影响持续扩大,连续14年荣登ENR全球承包商250强,获评中施企协AAA信用等级。

  2.市场开发质效显著增强。全年工程施工业务新签合同1,327.3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4.87%,充裕的在手订单和高质量项目储备,为未来业绩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重点市场开发取得良好成绩,合肥区域新签合同额454.58亿元,同比提升133.35%;省内市外新签合同额739.57亿元,同比提升95.68%。政企合作项目获得突破,政企合资公司达37家,全年承揽项目合同额247亿元。工程投资项目大幅增长,全年中标378亿。多项有重大影响的工程落地,中标徐淮阜高速、泾青高速、安庆北部新城区域生态环境项目,单项突破50亿;中标桐城片区开发、宿徐产业园片区开发等项目,单项突破100亿;中标38.9亿的新桥机场T2航站楼等大型项目,实现长里程高速公路投资、大型民用机场、生态环境治理业态新突破。

  3.项目基础管理有效夯实。严格落实“一令二状三管控”,全年395个新开工项目策划完成率94%,重点项目策划完成率100%、经济责任状签约率100%。集采工作提质扩面,实现全流程电子化招标采购,全年集采金额66.2亿元,同比增长6%,业务覆盖全国20多个地级市、600多个项目。强化质量管控,公司获安徽省优秀QC小组活动一等奖21项,安徽路桥获苏浙皖赣沪“质量月”先进质量管理50佳典型案例。

  4.产业协同发展全面推动。和顺地产肥西地块实现“48天开工、71天预售”,首开当日销售去化率88%。新增2个建筑产业化基地投产运营,已运营的6个建筑产业化生产基地合计完成营收13.91亿元、利润总额0.61亿元。电子商城正式投入运营,完善合肥、马鞍山、阜阳、南京等主材仓储物流基地布局。水电业务上网电量7.55亿度,实现营收1.58亿元,利润总额0.55亿元。

  5.企业改革创新纵深推进。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覆盖21户企业和8大类、40余项量化指标,形成相关机制类成果20余项。上线启用公司ERP协同平台,集成7家所属单位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公司项目管理平台中心投入运行。连续6年获评安徽省信息化优秀项目,新增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高新技术企业。

  6.风险防范化解继续加强。合规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债务融资渠道进一步优化,加权平均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积极化解涉房业务风险,部分资金得到回收。现金流管理成果显著,经营性现金净流出显著收窄。全年完成审计项目204项,完善制度145项,优化流程13个。

  7.促进共建共享强化保障。新增正高级职称42人、高级工程师342人、一级建造师251人、注册会计师10人。实施现金分红4.3亿元,荣膺“金牛奖2021年度投资者关系管理奖”。职工互助保障参保17935人。筹集资金、专项帮扶100余名困难职工。

  报告期内,随着国家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国内建筑市场持续稳定增长,建筑业对稳住经济基本盘提供了有力支撑。2022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下同)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1.20万亿元,同比增长6.45%;完成竣工产值13.65万亿元,同比增长1.44%;签订合同总额71.57万亿元,同比增长8.95%,其中新签合同额36.65万亿元,同比增长6.36%;实现利润8,369亿元,同比下降1.20%。截至2022年底,全国有施工活动的建筑业企业143,621个,同比增长11.55%;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4.30%。综合来看,建筑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行业总产值、建筑业企业数量及建筑业劳动生产率较上年同期仍有明显增长,新签合同额增速止降转升,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依然稳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中后期,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落地实施,绿色节能建筑新航道不断拓宽,建筑行业仍有较长红利期。行业内竞争将更加激烈,大型建筑业企业正加快产业链高端补链、强链步伐,全面提升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竞争优势。双碳约束下,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能源、智能建筑等成为新的发展方向,提前进行绿色转型以及在新能源工程建设领域有优势的企业有望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市场结构的调整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将深刻改变建筑业的实现方式、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还有不少薄弱环节,推动技术进步、产业改造升级也离不开投资,有效投资需求大、潜力大,投资托底经济基本盘的作用没有变。国家近年来发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水利工程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规划,以及安徽省加快融入“长三角”、“四上安徽”建设等,都将为行业发展创造政策红利。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预计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在一段时间内将继续维持较高景气度。

  2022年,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12.0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39.4%;全国房屋施工面积90.50亿平方米,同比下降7.2%;全国房屋竣工面积8.6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5.0%。房建工程业务与房地产行业态势、制造业产业优化调整、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等密切相关,一方面,房地产市场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房屋工程建筑市场,随着中央到地方对房地产市场的整体宽松力度不断加大,房建领域的投资景气度有望回升,对房屋建筑工程领域的增速产生利好。另一方面,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及保障房等项目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房地产市场变化对房建业务的影响,保障房建设、公建设施建设、智慧厂房建设、传统厂房智能化改造升级等细分领域仍有发展前景。

  2022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3.33万亿元,比上年下降26.7%,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亿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3%,房屋销售数据总体上弱于预期,购房需求刺激面临一定阻力。2022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房地产政策的整体宽松力度不断加大,202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将在“稳支柱、防风险、惠民生”三个方面下功夫。预计下一阶段,房地产行业景气度有望整体提升,行业在“良性循环”下会更加平稳健康,更好地满足购房者合理的住房需求,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国家关于装配式建筑产业扶持政策力度和针对性逐渐加强,各地区配套政策跟进及时,主要地区政策推动力度较大。《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左右,力争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安徽省“十四五”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到新建建筑面积的30%,其中:宿州、阜阳、芜湖、马鞍山等城市力争达到40%,合肥、蚌埠、滁州、六安等城市力争达到50%。合肥市“十四五”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也明确:到2025年,全市重点推进地区装配式建筑实施比例达到35%,积极推进区域装配式建筑实施比例超过30%,实现全产业链年产值2000亿元。作为建筑业未来,装配式建筑在环保要求不断提升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发展趋势十分明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社会对研发、生产制造、产品质量、生活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关注程度和应用需求不断提高,检验行业在国内大循环中具有为市场经济和产品(服务)质量提供信用担保和背书的职责。检验企业通过业务开展推动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服务质量提升,进而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检测业务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在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港口工程、生态环境工程等各类工程建设领域,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均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工程建设实施全方位、分阶段的检测成为了保证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正处于从追求建筑数量转变到建筑质量的转换期,工程检测业务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全球气候变暖及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大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近年来,我国清洁能源发电持续快速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成本显著降低,开发建设质量和消纳利用明显改善。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实施,清洁能源发电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峰。水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代表,具有安全稳定、运行灵活的优势,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我国近年来社会用电需求显著攀升,在社会用电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水电行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被推动。

  公司主营业务为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屋建筑工程、房地产开发经营。此外,公司还拥有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服务、水力发电等业务。

  1.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投资。公司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涉及公路、市政、城市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港口航道等领域。公司拥有公路、市政、港航工程总承包等6项特级资质及多项一级资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备突出的资质、业绩等优势。安徽水利有限、安徽路桥、路桥集团、安徽路港、安徽交航等子公司均具有突出的专业优势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基础设施投资业务是基建传统施工核心业务产业链的延伸,随着近几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变化,公司持续巩固“投资+施工总承包”的业务模式,稳健发展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业务,积极承揽高速公路BOT、基础设施建设PPP、片区开发ABO项目等。公司基建投资业务覆盖交通工程、市政工程、水利建设、城镇综合开发、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业务结构由“单一施工”为主转型为“投资、施工、运营”并举。

  2.房屋建筑工程。房屋建筑工程为公司传统施工主业之一,公司拥有2项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先后承建了大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所属安徽三建为省内房建行业龙头企业,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公司房建业务与房地产开发、设计、咨询、监理、物业管理等相关业务协同,形成“开发+设计+施工+服务”的一体化优势。

  3.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为公司传统主业,是公司利润来源之一,也是公司产业链条重要环节。房产开发业务带动建筑施工、工程技术服务、建材贸易、仓储物流等关联业务发展,公司的施工和技术服务能力,为房地产开发业务提供坚实基础,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公司房地产开发业务响应国家政策导向,不断优化项目业态结构,更加重视投资安全和投资回报,切实提升房地产项目开发效率和效益。

  4.装配式建筑。公司紧跟国家推广装配式建筑、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政策导向,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业务,2014年开始投资建设装配式生产基地,已建成并投产运营基地6个,在建1个。2015年建成投产的肥东基地获评首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安徽建科获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研究基地”,建成“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造实验室”。经过数年运营,公司已建立与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体系、管理模式和营销能力,并具有突出的设计、检测等配套服务能力。

  5.检测业务。公司检测类业务覆盖房建、交通、水利、市政、轨道交通、建筑机械设备等检测领域,所属共8家检测公司,其中检测二站、路桥检测、环通检测综合实力相对突出。房建类检测方面,检测二站检测类别、检测参数、综合检测能力均在全省领先。基建类检测方面,路桥检测和环通检测在公路、市政、轨道交通等领域的检测能力居全省前列,均获批公路工程检测综合甲级资质,全省仅有五家。

  6.水力发电。公司响应国家低碳环保的号召,积极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控股运营水电站7座,分别位于安徽省霍山县、金寨县和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电站总装机容量24.61万KW,权益装机容量18.81万KW,年设计发电量约10亿KWH,已全部建成发电。公司在水力发电领域深耕近20年,具备投融建运一体化能力,培育了一批建设、投资和运营专业人才。公司在水力发电领域积累的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等,为公司进一步拓展绿色能源业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司在建筑施工领域资质较为齐全,拥有建筑工程、公路工程、市政、港航等四类8项特级资质,各类施工和房地产开发一级资质90余项,设计甲级资质11项,监理甲级资质2项,交通检测类甲级资质2项,并拥有商务部批准对外援助成套项目施工任务实施企业资格,公司突出的资质优势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公司拥有覆盖建筑业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基础牢固,形成主业突出、业务协同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具备较强的发展韧性和潜力。近年来公司依托建筑工程主业培育发展工程检测、装配式建筑、生态环保等新业务板块,着力打造“传统主业稳健发展、新型业务蓬勃成长”的业务格局,进一步增厚了公司发展质地,增长了持续成长能力。

  积极推进全产业链绿色行动,打造绿色工地、绿色工厂,培育绿色产业、生态经济。前瞻性布局装配式建筑,公司是省内较早涉足装配式建筑的企业之一,已建成并投产运营基地6个,在建基地1个。依托公司产业链,装配式业务领域形成了“生产基地+设计企业+施工团队+大型设备供应+检测科研团队+建材供应”的业务协同模式,并积累了较为突出的人才团队、技术应用、协同管理、成本管控等优势,已获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研究基地”。持续发展清洁能源业务,投资的七座水电站运营情况良好,公司在小水电领域深耕近20年,具备投融建运一体化优势、人才团队优势和管理经验优势,下一步将继续拓展水电领域投资建设,为社会提供更多清洁能源。

  公司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搭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开展科技攻关,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公司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高新技术企业15个,技术研发的基础条件优势较为突出。同时,公司与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重大科研项目申报等工作,有效突破制约业务发展的技术难题,并参编国家和行业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引领行业技术创新、支撑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公司在房屋工程、建筑工业化、市政工程、道路桥梁、水利港航、绿色建筑等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累计取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36项、国家行业科技进步奖25项;国家级工法17项、省部级工法400余项;主参编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14项、地方标准100余项;拥有专利1400余项。

  安徽建工文化底蕴深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企业作风始终贯穿于安徽建工发展壮大全过程,经过多年沉淀和不断吸收先进文化,确定了“创造空间艺术,成就人文生活”的企业使命、“诚信为本、敬业至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在卓越文化引领下,安徽建工秉承“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不断攻坚克难、锐意创新,铸造了大批精品工程,累计获鲁班奖17项,詹天佑奖7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5项;大禹奖、李春奖及其他省部级优质工程奖240余项,成为安徽省建筑行业的龙头企业。“安徽建工”品牌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也具有一定知名度,为战略目标实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公司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万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040人,拥有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安全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质量工程师、注册会计师、一级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等职/执业资格人员5,217人,形成了专业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公司充分发挥国企政治优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治忠诚,努力打造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新时代职工队伍,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公司形成卓有成效的集约管理体系,对专业技术和生产资源进行专业化经营管理,推动管理能力提升。通过建立招标平台、集采平台、资金中心,实现对招标采购、资金资源等的集中管理,不断强化统筹管控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公司持续创新激励机制,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有效控制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进一步实现降本增效和高效管理。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01.20亿元,同比增长12.31%;实现利润总额23.0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6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8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94%,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工程施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18.02亿元,同比增长16.73%,实现毛利53.43亿元,同比增长21.87%,工程施工业务毛利率8.64%,同比增加0.36个百分点。工程施工业务新签合同540项,合同总金额1,327.36亿元,新签合同金额同比增长74.87%。

  报告期,公司房地产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5.92亿元,同比增长6.27%,毛利10.27亿元,毛利率13.52%。实现签约销售面积54.47万平米,签约销售金额45.87亿元。新增土地储备面积约381亩,期末土地储备面积约251亩。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展望2023年,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党中央和我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政策利好不断释放,建筑业仍处在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综合来看,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机遇大于挑战。公司上下将全力拼经济,全力争进位,全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建筑业有望在经济恢复中发力。目前稳增长政策不断加力,国家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支持制造业投资转型升级,鼓励民间投资以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建筑企业仍将面临较好的增长机遇。投建运一体化、融资成本优势、项目大型化、技术应用门槛提高等因素导致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马太效应更加明显,大型建设承包商和差异化技术领先型企业竞争优势更加突出。

  基建投资仍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总量可观,但仍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结构分布不均衡的情形,基建“补短板”需求仍然较强。区域分布上,长三角、大湾区等人口规模大,地方财政状况良好的地区,仍有基础设施提质、加密的需求。建设领域分布上,传统的公路、铁路、机场等基建投资较多,未来在城市综合开发、生态环境修复、科创、文旅等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将创造新的建设需求。

  建筑业工业化和现代化趋势提速。装配式建筑、钢结构、预制件建筑、预制件等技术的应用,上游建筑材料和设计研发企业的不断成熟发展,为建筑业工业化水平和现代化提供良好的推动力。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趋势,智能建造对建筑业科技升级的促进,绿色化、工业化和智能化推动建筑业人才结构发生根本性调整,建筑行业人才密集化和智力密集化趋势更加明显。

  房地产市场有望企稳回升。202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将在“稳支柱、防风险、惠民生”三个方面下功夫,房地产市场有望企稳回升,房地产供需两端都发生了积极变化。供给方面,施工人员、施工材料可以顺利进场,住房项目复工率显著提高,保交楼的工作扎实推进,有力保障了购房人合法权益,房企的合理性融资也得到了改善。需求方面,住房成交量有明显改善,购房者置业意愿回升,市场修复迹象正在显现。政策落实方面,购买首套住房的大力支持政策,购买二套住房的合理支持政策,已经出台,正在落实见效。

  围绕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定位,进一步完善“十四五”规划,深耕主业、厚植优势、做强品牌,在开拓市场、转型升级、资产重组、资本运作等全方位发力,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发展举措上,公司将着力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全面强化战略执行,进一步把准高质量发展方向。提档升级传统主业,打造各子企业“专精特”优势。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新业态,努力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抢占发展制高点。优化市场布局,不断巩固本土市场优势,面向全国全方位拓展市场。探索建设安徽建工创新发展研究院,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二是全面强化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管理机构精干高效,全面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建立健全以实绩为导向的考核机制,推动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向高效益、高产出、高技术、高成长性企业聚集。加快内部资源统筹,加快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和人力资源共享中心,推动相关细分业务板块整合。围绕基础研究、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环节,推动现代科技与建筑业融合发展,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科研平台矩阵。三是全面强化资本运作,进一步释放高质量发展动能。多措并举提高资本运作能力,借助资本力量做大做强,实现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双轮驱动,推动更多优质资源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改善资本结构。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以企业业绩为核心,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健全多层次投资者互动机制,增进各方市场主体认同,促进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共同成长。四是全面强化基础管理,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巩固拓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持续提升企业治理效能。大力培育一流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全面加强项目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推动降本增效,打造精品工程、效益工程。五是全面强化风险防控,进一步筑牢高质量发展堤坝。对投资项目认真研究、精准分析、科学论证、严格审查,精选优质投资项目,严控投资风险。严控资产负债率和“两金”规模,提升营收现金比率,灵活运用各类金融工具,努力改善资金状况,杜绝资金系统性风险。压实各级责任,抓好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严控安全风险,保持企业和谐稳定。

  2023年,公司将坚持稳中求进、积极奋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改革创新、勇毅前行,努力开创安徽建工“大发展”崭新局面。

  2023年公司计划实现营业收入约900亿元,同比增长约12.3%;实现利润总额约26亿元,同比增长约12.9%。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公司将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强化基础支撑,夯实市场开发基础保障。着力承接重大基础设施、大型公建、智慧园区等高影响力项目,综合采取PPP、BOT、ABO、EPC+F等多种运作模式,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市场。深耕省内市场,拓展省外重点市场,海外业务加大“两部”、央企合作力度。聚焦重点客户,全力深化与地方政府、省属平台企业对接合作。健全市场化开发体系,谋划建立省级片区中心,完善全过程市场开发服务监管机制。

  2.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现有主业为基础,推动资源整合利用和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开拓城市运营、生态环保、矿山建材等新领域,积极探索抽水蓄能电站、光伏建筑等绿色能源项目。推动“投融建运”一体化,稳步推进专业化、同质化业务整合,夯实建筑施工、投资、房地产、建筑产业化、建材贸易、设计检测、社会服务等各业务板块。

  3.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不断激发企业运行活力。继续推行全员绩效考核,完善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分配机制,深化市场化用工制度改革。深入发挥预算、考核“指挥棒”作用,促使预算与战略规划、生产经营、年度目标紧密衔接,实现闭环管理。进一步明确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项目部的角色定位,健全责权明确、分工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

  4.加快内部资源盘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盘活资金、人才、土地、资质等“硬”资源,挖掘利用智力、技术、信息、文化等“软”资源。健全智力资源管理体系,探索组建创新发展研究院,为管理决策提供智力支撑。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型,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科学健全供应商评价体系,培育优秀供应商。深化大宗物资集采,扩大集采品类和规模。

  5.夯实项目管理基础,全面提升履约能力。完善项目监管互补体系,压实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深化标准化管理内涵,完善项目班子选人用人机制,实现项目策划管理全覆盖。重视质量管理,多创精品工程。深化成本管理主线,加快建设内部定额管理体系,强化物资、设备全过程管理,健全项目成本核算预警、分析、应对机制。

  6.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推动产品技术升级。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组织关键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大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应用,持续扩大应用产出,抢占技术标准、发明专利。加速融入行业数字生态,创建智慧工地、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践行绿色施工,推行绿色建筑,打造绿色工地,降低生产能耗。

  7.全面加强内控管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打造全覆盖、全链条合规管理体系,构建符合企业特点的内控体系。持续提升财务管控水平,完善财务指标过程评估体系,强化税收统筹,加强各类资产管理,严控非生产性费用过快增长。树牢安全发展理念,着力提升重点领域安全管控能力,防范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保障公司安全可持续发展。

  1.宏观经济风险。公司所从事的基建投资、工程施工、房地产开发等主营业务,与宏观经济的运行发展密切相关,受国家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建筑行业竞争、城镇化建设等多方面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较大,若全球宏观经济进入下行周期或者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放缓,将会对公司的业务发展带来不确定影响。

  2.自然环境风险。公司业务涉及链条长、地域广、人员多,项目投资及建设均受自然环境及不可抗力影响较大,暴雨、洪水、地震、台风、海啸、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可能会对作业人员和财产造成损害,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或增加运营成本等风险。

  3.项目投资融资风险。公司投资主要集中在基建投资和房地产项目,普遍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广、复杂程度高、工期和质量要求严、受政策影响明显等特点。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运营项目的增加,公司的资本支出增加较快,企业融资面临的压力相应提升。钢材等大宗商品、物流、人工成本的上涨,均会导致项目利润空间面临较大压力。在政策调控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下,实施和运营上述投资项目,可能会影响预期效益和战略目标实现。

  4.环保安全质量风险。基于工程项目作业人数多、作业面广、环境复杂等特点,与周边环境发生交互影响,环保监管更加严格,环保控制措施对企业业务运营的影响日趋明显。政府对安全质量的监管日趋严格,对质量问题的处罚更加严厉,质量管理压力加大。项目数量逐年增加,管理难度加大,核算、进度、安全、质量等管理任务较重,环保安全质量等传统风险不容小视。

  5.财务资金风险。建筑业务规模大,资金占用高,随着公司业务规模持续扩张,各项业务资金需求量大,资金流动性风险压力加大。房地产及基建投资业务前期投资数额大,业主结算不及时,现金流回流较慢,财务融资规模较大,财务费用居高不下。

  一是全面加强重大项目风控管理。加强对国家及地方政府经济政策的分析研究,坚持战略引领和问题导向,不断完善可行性研究工作标准。严格执行项目论证和决策流程,做好投资成本控制,强化项目全过程风险管控。针对不同项目具体风险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预案,保证风险整体可控。二是持续优化资金管理。坚持规范稳健运营,积极拓展渠道,优化融资结构,强化资金集中管理,合理控制债务规模,优化财务结构,防范出现流动性风险和债务违约风险,确保企业安全健康发展。三是落实安全风险管控。树牢安全文化核心,夯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快安全科技成果转化,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五落实、五到位”,实现隐患排查、整改、治理有效贯通。全面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四是健全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建设。将风险管理作为经营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完善风险管理的机构、人才、制度和流程,分类防控资金、投资、经营、安全生产等各类风险,落实各级风险管理责任,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ku酷游